恭奉聖像 /

釋迦牟尼佛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供奉於大雄寶殿


【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】

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開啟者。於公元前六二三年,降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國(在今尼泊爾南境),父親名叫「淨飯」,為該國國王,母親摩耶夫人,是拘利國公主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,淨飯王特請著名的婆羅門教徒為其太子取名,名叫「悉達多」,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之意。成道後聖號稱為「釋迦牟尼佛」。釋迦是佛的姓,譯義「能仁」,牟尼是佛的名字,譯義「寂默」。能仁是表徵佛陀有慈悲救世利他的德行;寂默是說佛陀有最勝之高深智慧,有自利的功能。

悉達多太子,天資聰穎,精通百般學術技藝,其非凡的才能,在當時即已名聞天下。在二十九歲時,同侍臣出城郊遊,目睹老、病、死等狀況,深感此乃人生難免之苦惱,但如何解脫此苦惱呢?這個問題讓太子無法安住於王宮,於是拋棄了王族榮華富貴的生活並離開了父親、姨母及妻子,到深山曠野修行以尋求痛苦的解脫及人生的真理。在阿那瑪河畔,自剃鬚髮,披袈裟為沙門。雖訪問了多位名師,但其學說都不圓滿,無法滿足太子的希望,便離開了他們。後來在尼連禪河近處的宇奴唯拉村修苦行,過了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,日食一麻一麥,身體消瘦,四肢無力。後來自知過度苦行,並無法獲得真理,於是捨棄了苦行,接受牧羊女乳糜之供養。體力恢復後,至伽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,在菩提樹下跏趺而坐,發下堅定的誓願:「若不成正覺,誓不起此座。」於三十五歲時,豁然覺悟了一切真理,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,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,亦是娑婆世界之教主。

佛陀成道後,就開始進行弘法度眾的工作,弘法四十餘年,無不以慈悲無畏的精神,深入民間,傳播中正不偏的解脫道,同時也把一切人,視為自己之父母兒女般的愛護。凡與佛陀接觸過,或聽他說過法的人,無不深受感化而衷心信仰。佛陀是自覺覺他兩者皆圓滿的最佳典範,為眾生提供了寶貴的解脫之道,也讓無數眾生種下了得度的因緣。佛所說之教法,於其涅槃當年,由五百大阿羅漢,公推摩訶迦葉為首,在靈鷲山七葉巖集會編輯,後來,又經過了幾次的集會整理。我國所翻譯之佛經,一直流傳到現在的,總名為「大藏經」。佛法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,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以及由人成佛的方法。透過佛法的修持,可以讓我們長養慈悲,止惡行善,轉迷為悟,最終達到究竟的解脫,是人生最為需要的法寶。

【註解】

正覺: 梵語三菩提Sambodhi,此譯正覺。如來之實智,名為正覺。證語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也。故成佛曰成正覺。法華玄贊二曰:「三云正,菩提云覺。」(丁保福《佛學大辭典》)

無上正等正覺: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,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,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。(丁保福《佛學大辭典》)

自覺: 謂覺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一切諸法常無常等,悟性真空,了惑虛妄,功成妙智,能自開覺,故名自覺。(丁保福《佛學大辭典》)

覺他: 自既覺巳,又說法開悟他,使離生死之苦也。(丁保福《佛學大辭典》)

涅槃: 梵語涅槃,華言滅度。即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。以其無滅無生,不遷不變,是為常住果。

阿羅漢: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,含有殺賊、無生、應供等義。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,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,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。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,總稱為聲聞乘。